【Hi Fi 雜談】關於 Bit Perfect 與升頻… 而啟發對高分析系統的反思

前言
玩了串流已經有相當日子,系統也是為了串流而進行優化,結果發現本已是穩定的CD/SACD系統,經已被優化的串流系統領先,究其原因串流系統經過多重減噪,以及升頻或時鐘優化下,當然可以超越傳統CD/SACD系統。由於某位師兄提醒下,於是有了改善傳統CD/SACD的想法,方法如下;
傳統接法:MSB UMT+ ➪ 「梅」解碼
優化方案:MSB UMT+ ➪ Denafrips Gaia Reclocker + Denafrips Aether 主時鐘 ➪ 「梅」解碼
結果是正面的,而且除了CD/SACD系統有所提升外,也可以容入到現有的串流系統,簡直是一舉兩得。

使用這個升級方案期間,忽然有種想法,究竟是傳統的CD直解方式,或者是近代升頻解碼,哪個才是最理想的數碼處理方式?傳統的 Bit Perfect 做法可以接近無音染效果,而升頻方式可以加強分析能力,兩者並沒有好壞之分,也許只是個人喜好,但也足夠令自己有更多的反思!

Jitter對解碼系統的影響與及Reclock的能力
高Jitter會影響數碼系統的穩定性,同時會令到A/D轉換時出現誤差,進而影響分析力以及音樂細節,高級系統就是需要充足的音樂細節,所以Jitter對整個系統影響甚大。要減低Jitter的話,可以使用更高級的訊源系統,同時也需要減低系統的噪音,充分提高訊源的準確度來提升品質。數位傳輸方面,大部分會使用PLL型式,好處是訊號易於處理,但同時也會受到上游的Jitter影響,於是便有工程師提出 Reclock 功能。現時有很多解碼都有內置 Reclock 功能,但 Reclock 時也會受到內部時鐘的影響,當然有些可以使用外部時鐘的,而且也會有些解碼利用內置升頻功能來減低Jitter的影響,多方面因素來提升音響表現。但有些情況下,未必可以使用到更高級的訊源或解碼,而使用 Reclocker 可能會是其中一種方法。

CD / Red book / 16bit 44.1kHz 直解方式播放是否已經到了極限?
由於CD是40年前的產物,格式上完全沒有優勢,但慶幸現時的A/D編碼及D/A解碼技術提升,可以令今時今日的CD也有不錯的解析度。而以 Bit Perfect 方式(即是R-2R方式NOS的PCM直解)也可以做到足夠的密度,優點是在於聲音夠直接,易於表現音樂的內容,但相對於 HiRes 檔案或串流而言,CD格式無疑是有其不足之處。如果使用了升頻解碼技術(這個以 Chord Hugo M-Scaler + TT2 為測試個案),升了頻可以獲得更優質的分析力,更高的立體感,但也可能出現某些音樂性的缺失,或能量感也同樣減少,有些時候也不能完勝 Bit Perfect 方式。新的升頻解碼技術當然有其優勢,但傳統的直解也有好的方面,更好的 HiRes 當然更加理想,但在大部分仍然是 CD / Red book 格式下,用適當的處理方法才能體驗玩音響的樂趣。

高清檔與系統分析能力的關係
小弟測試過與擁有的系統也不在少數,心中也清楚各種喇叭、器材及線材有著不同的分析能力,小弟會覺得高清系統需要全套高分析的構件組成,而不強調分析力的系統可由喜好所決定。在測試 Falcon LS3/5a 的過程中,發現了有趣的事情,膽機及傳統喇叭在升頻的情況下,某些傳統系統的特色會有所減少,結論是這類型系統不適宜使用太高分析能力的訊源系統,又或者對其分析力幫助不大。小弟會有這樣的理論,情況正如玩4K影音一樣,4K碟要在4K碟機、4K顯示及4K線材的情況下,才可以有4K的效果,音響分析能力也是一樣道理,高分析能力的訊源或高清檔也需要配合有高分析力的擴音機、以及高頻寛高分析力喇叭,才能發揮高清的優勢。

關於高級線材與高清系統的關係
以往覺得線材都是一些調味的產品,但現時發現要達至高密度高分析力系統的話,高級或高頻寛的線材必不可少。事源於購入 Denafrips Aether 主時鐘的時候,試了不同的時鐘線,因為 Aether 輸出為 45/49MHz 超高頻率,一般的數碼線材不能應對其表現,唯有高頻寛及高級的線材才能滿足 Aether 的需要。或許,當系統到達一定程度時,高級線材是必須的,有一定高頻寛的線材才能發揮系統的能力。

發表留言